有风自南

人丑就要多读书

37赫尔曼·黑塞《悉达多》——每一条弯路都是必经之路

我们唯一所能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卡夫卡


黑塞的《悉达多》,书名颇有争议,因为造成很多人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是一部关于佛祖悉达多·乔达摩的传记。看过的人知道其实不然,这部书既有和佛教相通之处,又有质疑佛教、甚至高于佛教的更深层次的悟道。主人公悉达多的经历和佛陀悉达多确实有所重合,例如,他们都出身于王室贵族,生活优渥,受人爱戴。都是青春时期出家,禁欲苦行,并未真正解脱,之后二人的命途才有了差别:悉达多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僧裟洛,也就是尝尽声色犬马、历经人世沧桑才逐渐得道,属于渐教;佛陀是在菩提树下静坐49天,“以超凡悟性克服了内外的种种”魔障’”,终于见道,属于顿教。
这样的情节在佛经中屡见不鲜,最玄乎其玄的当属八岁龙女受持法华经之功德而即身成佛的传说。既然从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,从事实上难以印证,宗教历来只是要求人们绝对的虔诚信仰,而不要求人们证信。如同鹰翔于天,心中忽有疑虑,为什么会飞?信仰的翅膀立时折断,摔个粉身碎骨。所谓心诚则灵,听起来更像是《皇帝的新装》里明目张胆却无人敢揭穿的骗局,缺乏科学精神。
其父是传教士,黑塞必然从小耳濡目染,同时对西方的基督教,东方的天主教、佛教,中国的道家思想各有涉猎,视野并未局限,所以黑塞的多部作品中都可以发现质疑各大宗教之神的影子,这也是黑塞自己信仰的试错经历。例如,《德米安:彷徨少年时》中少年德米安对该隐杀弟离经叛道的解释,还有对亦神亦魔的阿布拉克萨斯的崇拜,显然质疑了基督教中上帝的权威。《荒原狼》中则又体现了人在面对自己的神性和魔性时内心的痛苦挣扎。《玻璃球游戏》中体现了各种思想的争斗,最后却是以道家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的思想结束了克乃西特的命运。
同样在《悉达多》中,凡人悉达多虽然对于佛陀乔达摩已经悟道成佛的事情毫不质疑,但是绝顶聪明的他在乔达摩的学说中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缝隙。黑塞必然是发现了佛教中释迦牟尼49天静坐悟道的玄疑,借悉达多之口质疑佛陀的讲道中“没有包括圣人自己亲身生活经历的秘密,他曾如何做为一个个人生活在数以万计的人中间。”因而创造了悉达多用自己的试错行动亲自证道,这样的悉达多似乎脱离了神性,更加有血有肉,也更有说服力。

悉达多的证道经历,就是不断试错的一生,同时也印证了王国维先生总结的人生三大境界:

1
第一境界:"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" 欲成大事,必高瞻远瞩,卓越的志向、坚定的决心缺一不可。悉达多从小聪明过人,遍览群书,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已经懂得:“你的灵魂便是整个世界”,于是生出终其一生求索阿特曼(即自我、灵魂)的决心:
唵是弓,靈魂是箭,

婆羅門便是箭矢之的,

人們為達目的不折不撓。


“悉达多”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指“达到目的的人”。而人在青年时代,都同悉达多一样天真地以为,努力如弓,仅凭一腔热血,弦崩得越紧,就越能一矢中的。

2
然而,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悉达多在知识中求索解脱之道而不得,于是决定放弃亲情,苦行禁欲。同时也进入了王国维所总结的第二重人生境界:"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" 悉达多先是苦行禁欲,沉思潜修,“他经历了痛苦,经历了自愿受罪,制服了苦恼、饥饿和渴望之后,走上了一条摆脱自我的道路。他通过沉思冥想,通过对一切概念的空洞思维走上了一条摆脱自我的道路。”可是,虽然无数次逃开自我,“回归仍然是不可避免的,他无法挣脱这一重新寻获自己的时刻”。苦行并不能让他逃离自我。这也印证了《坛经》上五祖宏忍大师所说的“思量即不中用”,禅宗认为不明白自心,通过思考分析并不能修成正果。中国的道家认为“夫物芸芸,各复归其根”,并说“绝圣弃智,利民百倍”“绝学无忧”,离开了自我本性这个”“根”,思考并无助于解脱。于是悉达多给苦行做了总结:“求知欲望和学习愿望恰恰是智慧的可恨仇敌。”这时的悉达多已经了解到我执是摆脱无明的最大障碍。试图通过潜修逃离自己的身体,逃避认识自我的本性和欲望,最终无法成佛。他觉醒了:“……这个独一无二的原因便是我自己害怕自己,我是想自己中脱逃出去!……如今我要做一个不再逃脱的悉达多了!我不愿再将我的生活和思想每天开始于阿特曼和世上的烦恼。我不愿再杀戮自己、分割自己,一边从废墟中找出一个大秘密来。”这之后他经得道佛陀乔达摩点播,开始面对自我,开发自身的欲望,入世修行,体尝三界苦恼。他跟名妓学习情欲,跟富商学习经营,遍尝人间声色犬马,功名利诱,甚至用赌博的刺激在失去与得到之间折磨自己,以至于最后走火入魔,心灰意冷。“如同湿气缓缓深入一棵渐渐枯死的树木苍岸一样,逐渐使他膨胀腐烂,悉达多的灵魂里渗入了世俗气和懒散气,这些习气渐渐充塞了他全部灵魂,使他的灵魂变得沉重,疲倦,麻木僵化。”

3
在轮回中了无生趣的悉达多万念俱灰,决定自投于滚滚大河以求解脱。而这时,他心中生出的“唵”声却将他拉回尘世,于是进入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:"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"王国维用辛弃疾《青玉案》中的这句词来形容人生在走了无数弯路之后,上下求索而不得,正值心灰意冷之际,却突然踏破铁鞋无觅处,突然之间大彻大悟的状态。悉达多在历经避世苦行、高手过招、坠入俗世、走火入魔之后,偶遇多年前度自己过河的船夫,此人如同武侠小说中深藏不露的扫地僧,在河流(象征自然)的奔涌中通过缘觉乘悟道,在他的引领下,如同西游记里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却被老龟倾覆于海中,悉达多经受了最后一道磨难,摆脱了成佛之前最后的一重心魔——父子亲情,终于证道成佛。


人生在世,就是一场修行。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,关于这些修行的痛苦的意义, 黑塞在不同作品中都有探讨,例如:
《克诺尔谱》中描写流浪者克诺尔谱在生死弥留之际的反思:“他走过的那些漫长、艰辛而又武艺的道路,是他错误的一生好似被坚韧的荆棘藤蔓越缠越紧,他找不到任何意义,得不到任何慰藉。”经过上帝的开导,他明白,即使不走这些弯路,沉迷于生命的享受,“其实那时就已有尖刺潜伏于幸福之中。”该发生的迟早还是会发生,该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会减少。
《悉达多》中借乔文达之口说出走弯路的意义在于“我们并没有兜圈子,我们正在往上走,这圆圈是螺旋形的,我们已经升了好几级。”
人生绝不是箭在弦上,一矢中的。人穷其一生,不过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试错中找到正确的方向。没有哪一条弯路是不必要走的。你前半生貌似顺风顺水的康庄大道,其实已经有荆棘的尖刺潜伏其中。前半生没有走的别人的那些“冤枉路”,后半生还是不可避免地要重新走一遭。要正视自己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微小的凶兆,正视自己的欲望、阴郁的本性,正是所有给你带来痛苦的东西,才能引导你走出无明。你所逃避的一切,终将成为你的命运。观察一下自然界的河流的走向,你就会明白,走弯路才是人生常态,直路才是非常态。正式在走弯路中,在所有目标可望不可即的焦灼和渴望中,我们才会变得通达,才会渐悟人生的真谛。

最后用歌德的一首诗来结束本文:
你来到世上的那天,
太阳接受行星敬礼,
你立刻而且永远地必须按照
你来到世间的规律才得成长。
无可选择,你逃不开自己,
预言家们都这么说过,
时间和力量都无从变易
这一有待发展的生命雏形。

评论
热度 ( 15 )

© 有风自南 | Powered by LOFTER